□東方今報記者 支票貼現董彩紅/文邱琦/圖
  網上看病雖然便捷、省事,但因政策空白與監管難度,造成魚龍混雜,假網站與假專家並存的亂象。在就醫難的大背景下,應該如何規範和監管,才能讓傳統醫療在轉型為移動醫療的道路上良性迅速發展,為患者帶來真正的方便?昨日,東方今報記者也採訪了河南省衛生廳、鄭州市衛生局信用貸款等多個部門的專家,一起尋求答案。
  【講述】
  根據網友評價 找到房屋貸款名專家
  “妞妞牙不好,該去哪家醫院看醫生?”鄭州市民張女士和家人商量後,決定先上網找一下。對很多人來說,去醫院看病,都很迷茫。“哪位專家看得好,哪位專家最擅長小兒牙科,還真不好說。”張女士說,因不在醫療行業工作,想要在這個問題上找到答案,目前最好的辦法就是上網搜。點開網絡,可以查詢到各個醫院的專家、教授,在一些獨立的醫療網站平臺上,有一家“好大夫在線”醫療網站,彙集了全國各地3200多家醫院的醫生介紹和門診時間信息。每位當鋪醫生的擅長專業、執業經歷、門診信息等寫得很清楚。另外還有患者親身體驗的看病經歷以及對每個大夫的評價等。
  根據網站的信息,張女士選擇了省人民醫院口腔醫學中心的史洋大夫,患者對住商不動產其評價很高。張女士帶女兒找史洋大夫看病,確實如網上介紹,看得認真仔細,跟患者溝通也好。
  當張女士表示網站上對史大夫的評價很高時,史大夫很吃驚:“平時只顧看病,我在網絡上‘很火爆’嗎?”
  【調查】
  辦公室文員也被包裝成名醫
  應該說張女士很幸運了,因為記者調查發現,網上坐診的“專家醫師”中,其實不少是“門外漢”。
  河南省一家民營醫院辦公室的小王,在大學里學的是中文,畢業後一直在醫院行政辦公室工作。上個月,因醫院人手緊缺,小王被調到營銷部做專家助理,每天的工作就是上網為患者“導診”。
  小王說,在上崗前,醫院對她進行過培訓包裝,除了一些基本的醫療常識,特別提醒在患者咨詢時要故意誇大病情,循序漸進地誘導患者到醫院看病、買藥。
  小王說,像她這樣的“門外漢”冒充專家坐診的現象,在一些民營醫院或企業在線醫療平臺里很常見。很多時候,醫院網站上掛的“國家知名專家”,連執業醫師的資格證都沒有。
  “網絡嘛,互相不見面,拼的就是忽悠功力。”小王說。
  【提醒】
  不建議按咨詢建議自行吃藥
  記者瞭解到,也有很多正規醫院的醫生“網上坐診”,但他們大都是做一些簡單咨詢和指導,並不主張患者在網上看病。
  “網上看病只能是方便正常看病的一個輔助環節,例如應去哪個科,找哪位醫生,提前做什麼檢查準備等。”鄭州市中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張勇說,完整的診療過程應該包括診斷、治療和預後。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,都需要望、聞、問、切,不僅要詢問病史,還要查體,並輔以儀器檢測等才能判斷出具體的病情。另外,由於每人體質不同,對藥物的反應不同,治療方案也要不斷做調整。所以,僅通過網上看病,是無法準確診斷病情的。
  多位專家也建議,可以發揮網絡的快捷服務來輔助看病,但並不支持患者直接把網上咨詢的建議當成診斷,更不建議按咨詢的治療自行去吃藥。
  【監管】
  醫療糾紛也不好界定
  “移動醫療應用是未來的大趨勢,但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不容小覷。”專做移動醫療的一家網絡公司負責人杜國強說,目前還有較大的政策空白和監管風險。例如,在網上看病,很多患者想得到一個如在醫院一樣的電子病歷,但這涉及跨醫院開放,政策方面,對此還是空白。
  另外,多位專家也提醒,除了正規醫院的專家、教授,網上存在著很多假冒偽劣醫療網站和釣魚網站。不規範的網上醫療平臺多為民營醫院,也有“醫托”、“藥托”混雜其中。
  業界人士稱,一些民營醫院辦的健康網站,很多“專家”只是經過簡單培訓就上崗。在患者咨詢時故意誇大病情,目的就是誘導患者到指定的醫院看病、買藥。
  此外,在線診療是否觸及非法行醫界限,遠程醫療糾紛責任如何認定、如何監管,都還沒有明確的答案,都是需要大家謹慎對待的問題。
  【建議】
  遇到薦醫薦藥者要當心
  河南省衛生廳相關負責人提醒,網上看病風險較大,網絡醫師是否擁有行醫資格不好確定,患者不方便留存就診證據,一旦權益受到侵害,維權很難。在相關法規尚未健全的當下,大家“網上問診應先查執業證”。若在網上遇到熱心薦藥、薦醫者,更需提高警惕,正規醫院的醫生接受網絡咨詢時,一般只提供治療原則、做些健康知識普及,不會隨便推薦具體的藥物。如果遇到要求繳費才能咨詢的情況,患者最好不要理會。
  新聞1+1
  網診前
  先查醫生執業資質
  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網站“執業醫生註冊查詢”欄目(http://zgcx.nhfpc.gov.cn/doctorsearch.aspx),可核對醫生是否具備執業資格、屬於哪家醫院哪個科室等。
  ——河南省衛生廳相關負責人建議“網上問診應先查執業證”
  評論
  別讓“假作真時真亦假”
  對有些人而言,看病難,難於上青天。一是名醫的號不好排,二是有些病確實羞於出口。而網上問診,給這些患者著著實實帶來了便利。從全國知名的網上大V “醫生哥波子”、“急診科女超人於鶯”,再到河南本土的“腫瘤專家陳小兵”、“關註紫癜任獻青醫生”,這些“加V”的名醫,給上網尋求名醫的患者們帶來了希望和信任。
  白大褂、大口罩、來去匆匆、權威、不易接近……名醫大V的存在,打破了醫患之間的這種心理距離。
  然而,網上就醫不是天堂,“微博診療”確有風險。很多冒牌“名醫”的存在,讓好不容易積攢的信任瞬間坍塌。因為無法“望聞問切”,也使誤診成為可能。2012年1月份,為防止誤診存在,當時的衛生部新聞發言人在一場新聞發佈會上表示,醫生不得開展“微博網上診療”,微博只能用來傳播知識,不能用來診病。
  名醫大V的存在,雖然互動有限,但很有積極作用。如何利用好這個平臺,還是希望醫生們加強自律,把自己的資料公佈清楚,在獲得話語權的同時,註意一些細節:比如語言謹慎,註重保護患者隱私,只建議、不診療、不賣藥,避免不必要的醫療糾紛;衛生部門加強監管,別讓假“名醫”毀了好好的一個平臺;再就是,患者自己張開“火眼金睛”,查清楚自己找到的是不是貨真價實的名醫,想清楚網上看病最重要的還是咨詢參考,而不是診治。
  最後提醒一句,生命珍貴,切勿“亂投醫”。
  東方今報評論員 王秋欣
  不少人嫌去醫院看病費時費錢,可是很多病癥並不是網上問問專家、自行買藥吃就能治療的一鍵分享到【網絡編輯:鄭國鋒】【打印】【頂部】【關閉】
     (原標題:網絡醫療咨詢缺少監管 醫院人不夠辦公室文員充數坐診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m84wmgev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